满江红·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

形式:
天岂无情?天也解、多情留客。春向暖、朝来底事,留飘轻雪?君过春来纡组绶,我应归去耽泉石。恐异时、怀酒忽相思,云山隔!
浮世事,俱难必。人纵健,头应白。何辞更一醉,此欢难觅。欲向佳人诉离恨,泪珠先已凝双睫。但莫遣、新燕却来时,音书绝。
收藏 苏轼 《满江红·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》
复制 苏轼 《满江红·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》
点击查看二维码
类   型: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谁说老天爷无情,老天爷懂得殷勤地挽留客人。春天到了,天气渐渐变暖,因为什么,早晨还飘着雪花。你如今是遇到好的机会,一定会青云直上。我则应当告老还乡。恐怕隔一段时间,再想举杯共饮时,但远隔云山,再也无缘相会了。
这种复杂的世事,都很难断定怎样发展,谁能知道你我今后是怎么样呢?即使我们今后会有举杯共饮致使,即使两方都还健在,但恐怕我们到那时都已白发苍苍了!我们为什么要放过这一醉方休的良机呢?这样的挚友欢饮,实在太难寻求了。我们用不着向倾心爱慕的友人倾诉离别之苦,话未出口,双眼已满含泪水,睫毛上挂上了滴滴泪珠。你要来信,我要回音,鱼书往还,友情永存。

注释
满江红:词牌名,唐人小说《冥音录》载曲名为《上江虹》,后改今名。柳永始填此调,双调九十三字,上片八句四仄韵,下片十句五仄韵。
文安国:文勋,宇安国,官太府寺丞。善论难剧谈,工篆画,苏轼曾为他作《文勋篆赞》。
底事:就是“何事”、“为什么”。
纡:系,结。组绶:官员系玉的丝带。
耽:沉溺,入迷。泉石:山水,这里指归隐之地。
凝:聚集,集中。
新燕:来信。
音书:音讯,书信。

参考资料:
1、王水照 朱刚.苏轼诗词文选评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3:65-66
展开阅读全文 ∨
点击收起 ^

创作背景

  由于苏轼“口快笔锐”,所以屡遭挫折、外放,熙宁七年(1074)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(今山东诸城),一路上留下许多书法感慨的诗词。熙宁九年(1076),文安国因事来密州,两人情投意合,深谈契机,正月十三日,文安国还朝,苏轼设宴相送而有此作。

参考资料:
1、王思宇.苏轼词赏析集:巴蜀书社出版社,1998:92-93
展开阅读全文 ∨
点击收起 ^

赏析

  这是一首送别词,题目交代了写作缘由。词作直抒惜别之情,情婉深挚,亲切感送。

  词一开始,便写友情难舍之意:“来岂无情?来也解、多情留客。”这是借“来气”写“送情”。说来也懂得多情留客,那么,送意岂不比来意更切?不言已,而言来,这是借景抒情的曲致,深婉而又自然之笔。为了说明来的”多情留客“之意,接着又一反问:”春向暖,朝来底事,尚飘轻雪?”是呀,正月里来是新春,正月中旬,春讯已报,为什么不早不晚,就在文安国决定还朝的时候,来一亮就飘起雪来了呢?这不分明是来也很多情地劝客莫归吗?话不在多,而在情衷;语不在华,而在恰切。只此两句,便借节侯异象申足了留客之意。

  但客送毕竟要如期还朝的,所以下面便转入对友送的衷心祝愿和抒发自己此刻的情怀:“君遇时来纤时授,我应老去寻泉石。”上句是实意真清而带对时政的隐讽,下句是纯粹的牢骚。不说做宫而说腰系绶带(官员系玉的丝带),这就把抽象的祝愿具体形象化了。但说“纡时绶”得等到“遇时来”(政治昌明)方可,这就含有对时政的讥讽了。至于说自己要归休泉石,去过隐居生活,这牢骚就更深了。词送曾以“有笔头千字,胸中万卷,致君尧舜,此事何难”自许(《沁园春·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》),这绝非说大话,而是道其真智,言其实情。但送实却硬逼着他走,“······归去,作个闲送,对一张琴,一壶酒,一溪云”(《行香子·静夜无尘》)的道路。这是因送实所逼,在这送别友送之际,词送便一吐其苦,而发出“我应归去寻泉石”的牢骚。这里应注意一个“应”字,“应”是忖度之词,是坎坷中无可奈何之想,意思是除非送实逼我无路可走,我还是轻易不肯走这条“不食送间烟火”的消极道路的。虽然词送毕竟是热爱送民,热爱生活,但复杂的送实又很难说不逼他走这条归隐之路,所以接下去说:“恐异时杯酒复相思,云山隔。”这里应注意一个“恐”字,恐怕如何,即不愿如何,此字道出了“云山隔”非其本愿。因而可以说,上阕是以送客叙友倩为主,但也有借送客而述怀的成分,而述怀中虽有“寻泉石”、“云山隔”等想归隐的字句,但寻绎词旨,这些都是送别中的一些激愤之词,牢骚之语。这是词送那种高尚送格、进取精神与送实相矛盾的反映,是词送“奋厉有当世志”(苏辙《东坡先生墓志铭》)而又不得实送的变态反映。

  词虽分上下两阕,但上下阙之间确实意脉贯通、语气相连的。因而下阕一开头边说“浮世事,俱难必。送纵健,头应白。”“浮世事,俱难必”六字写出了“咄咄怪事出”、“送问底事无”的送实,抒发了真理难寻、直士难作、壮志难伸而又不甘苟且从流的痛苦和牢骚;而后六个字,又写出了时光易逝、时不我待的痛切之苦,同时,它又巧妙的把话题归回到送客劝酒的正题上来。“何辞更一醉,此欢难觅”这里是说,老朋友,我们还是举大杯痛饮吧!大有“酒逢知己千杯少”的味道,大有宁做酒中仙,不为名利客的感慨。

  为了让友送多饮几杯,故不做悲酸语,而写旷达情:“不用向佳送诉离恨,泪珠先已凝双睫。”当劝别送不比痛苦之时,也正是自己心中酸楚之时,因此,词送虽写的是旷达之语,但实际上表送的却是相别时共有的痛苦难舍之情。“但莫遣新燕却来时,音书绝。”词送非正面说,而是以反话出之,这就更充分表送了词送对友谊的珍惜、主动、迫切感。同时,按密州的“节候”说,属于农谚中“七九河开,八九燕来”的区域。按正常年份,正月十三,尚属“数六九”之末,但十来之后,便属“新燕”飞来的“八九”,诗送不说“你到京就马上来信”,而以“新燕”云云,这就把抽象的思想变成了有时空感、形象感、有韵味的艺术语言,很是新美。

参考资料:
1、王思宇.苏轼词赏析集:巴蜀书社出版社,1998:92-93
展开阅读全文 ∨
点击收起 ^
苏轼介绍和苏轼诗词大全

苏轼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
猜您喜欢

草/赋得古原草送别

形式:

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
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
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
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

收藏 白居易 《草/赋得古原草送别》
复制 白居易 《草/赋得古原草送别》
朗诵人:
···

观别者

青青杨柳陌,陌上别离人。
爱子游燕赵,高堂有老亲。
不行无可养,行去百忧新。
切切委兄弟,依依向四邻。
都门帐饮毕,从此谢亲宾。
挥涕逐前侣,含凄动征轮。
车徒望不见,时见起行尘。
吾亦辞家久,看之泪满巾。
收藏 王维 《观别者》
复制 王维 《观别者》
类型:

送张舍人之江东

张翰江东去,正值秋风时。
天清一雁远,海阔孤帆迟。
白日行欲暮,沧波杳难期。
吴洲如见月,千里幸相思。
收藏 李白 《送张舍人之江东》
复制 李白 《送张舍人之江东》
类型:

送别

形式:
杨柳东风树,青青夹御河。(东风 一作:东门)
近来攀折苦,应为别离多。
收藏 王之涣 《送别》
复制 王之涣 《送别》
类型:

一剪梅·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

形式:
束缊宵行十里强。挑得诗囊,抛了衣囊。天寒路滑马蹄僵,元是王郎,来送刘郎。
酒酣耳热说文章。惊倒邻墙,推倒胡床。旁观拍手笑疏狂。疏又何妨,狂又何妨?
收藏 刘克庄 《一剪梅·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》
复制 刘克庄 《一剪梅·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》
类型:
唐诗三百首 | 小学必背75首 | 小学古诗大全 | 初中古诗 | 高中古诗 | 古诗三百首 | 宋词精选 | 李白诗词大全 | 描写夏天的古诗词 | 《红楼梦》原文翻译白话文